省环境信息中心党建平台

支部园地互动交流

传统节日与坚定文化自信有哪些联系和帮助

马哲:各位同事,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新一期的互动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

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刚刚过去,七夕节被赋予的爱情元素,可以说是我国千年文学创作积淀的结果。

结合以上文字,请大家谈谈,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我们现在倡导的文化自信有怎样的关联和帮助,请大家

踊跃发言。

杜军: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不仅包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

事,还有家庭伦理、祈福、关爱生命等内涵,饱含积极价值取向和丰富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勇于创造的精神。七夕节,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和文化,只有    不断发扬,不断挖掘,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昂扬

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马哲:杜军主任领学了,请同事们根据议题各抒己见

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可以不限于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对哪个传统节日更熟知,赋予了你怎样的意义,是如何使你对咱们中

国文化自信的,都可以谈。

李延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传统节日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不仅保留了独特的文化记

忆,更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冲击我

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倡导公民过好传统节日,创新出符合现代人

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传统文化根系,丰富文化内容,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开发。传统节日传承的不仅

是优秀的历史文化、还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弘扬传统,彰显文化自信。

田阳光:5月21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2022年是第三个国际茶日。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是最早栽培和利

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年来,通过设立“国际茶日”,加强茶文化交流,世界各国对茶和茶文化愈发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这一节日更加关注茶,了解茶,喜爱茶。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走向世界。

王健: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本质不同,也是世界不同民族繁衍发展的源动力。坚守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对外来文化包容、宽容可以,纵容不值得提倡。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过洋节就

是文化的一种“渗透”形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灵魂的民族才有未来。保护、继承和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

才能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要有的自信。文化自信,要从每一个细小处开始培养,过好我们自己的

“中国节”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马哲:三位同志拓展了啊!

传统文化要发扬要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少国家觊觎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也说一下自己

的看法。中国传统节日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过历史的沉淀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前就倡导大家过中国的节日,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从小就过中国节日的,端午、中秋、年三十儿这样赋予了

特殊意义或者能够与家人团聚的传统节日。总书记为什么又要提出来呢,我想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实施对外开放

的国策,这在吸纳外国先进的文化、思想、科技等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沾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这些糟粕,在各个领域都

会有苗头甚至发酵。

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个领域也会有所显现,比如媒体上经常痛批的中秋天价“月饼”,真的已经超出了百姓对传统节日的

认知,一度让我们大多数人都觉着传统节日变了味,过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节日突然不会过了,寒了心,寒的是什么?是

对节日的盼,是对中国文化的情。

中国人做事讲究有里儿有面儿,里儿就是中国文化!中央提出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就是

前三个自信的基础;面儿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固本清源,中国人要把传统节日的来历、演变、成形讲清楚,动听的告于世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去知道、了解,这样才

会让我们的传统节日都过得喜气、祥和,大家自然就会爱。爱我们的传统节日,爱上我们的中国文化,自然而然,我们的

文化自信也就会树立起来、坚定下去、根植于心。

韩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

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通过课本和电影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

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虽然已经退出现役,但八一精神永放光芒,五星闪耀皆为信仰。若有战凝心聚力、召必回敢打必胜。

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白山:在西方诞生的资本,它的本质是实现货币的增值,这就意味着它需要把全世界人的消费看成是它的市场,必须把整

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看成是资本的材料,于是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征服非欧洲民族,所以带来了真正的世界史,结束

了各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而资本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于

是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西方广泛接受。

80后、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度认为他们是世界公民,中国人只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读书的

课程体系基本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少数科目如历史,语文等带有国学元素。但是尽管我们在西方的知识体系和学问体系

当中成长,我们的业余生活、饮食习惯和着装被西方所包围,我们还是中国人。

80后现在逐渐地认识到这一点,越是到海外去留学的80后越是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西方国家生活哪怕短短

的三个月,就会遇到Culture Shock,即“文化震荡”。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中国人,于是他们往往比大陆上的80后

更爱国。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怎么向西方学习,都无法成为西方人?——根源在汉语。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词语,没有一个是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但是世界仍在不断地尝试

翻译,如《道德经》曾被翻译成德文本、英文本、法文本,其实都翻错了,后来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发现翻错了,便下

定决心亲自翻译,他找到一个母语是汉语并且常年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的华人一起合作。他们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最终结

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海德格尔找了个聊以自慰的方法,那就是请了一个会书法的华人,从道德经里摘了两句话做成一

副对子,写成一副对联挂在他的办公室。他知道里边有极高远的境界,但他没办法用德语来表达和理解,因为他不在汉语

中。

“缘分”这样一个简单的汉语词语却把一对对立的范畴统一在一起了(偶然性和必然性),而在英语中却没有一个单词可

以同时表达偶然性和必然性。

至此,我们看到了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差别,西方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人,所做的一切事情,来自明确的、理性的计

划和意志的执行,所以缘分这件事情他们无法理解。

在西方的社会,西方人总能发现自己的人生有许多缺陷和缺点,他们所想的就是不断改造,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样也

改造自己个人的生活。

而在中国文化中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了,也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

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逝,生命情感特征的消逝。所以,我们不管怎样

向西方学,我们仍然是中国人的根源就在汉语。

马哲:古代的文明可分为三大类,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绵延不断地发展到今天的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代

表就是伟大的中国。

刘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团圆是最能体现中秋文化的符号。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追

求团圆之外,赋予了中秋文化新的时代气息,让中秋佳节过得更有意义。赋予中秋文化奉献精神内涵。对多数人来说,中

秋意味着团圆。但是,还有很多人,中秋团聚对他们来说成了奢望。驻守边防的军人何尝不想回家团圆,但他们不能放下

手中的枪;工地上的工人为给孩子多攒些学费,只能把对家人的牵挂记在心头;铁路卫士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团圆梦,把

回家团圆化作一句遥远的祝福。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奉献者,比如:警察、医生、消防员、快递员、环卫工人

等,为了更多人的团圆和幸福,他们选择了坚守岗位,他们的奉献精神为我们中秋团圆增添了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

美好。奉献成为中秋文化内涵中最美的音符。

李媛: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

涵,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团聚、清明扫墓、端午纪念屈原等传统习俗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的情感,唤起人

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唤起人们同宗同族的民族情感,我们对传统节日应该保持足够的尊重,增强我们做为一个中国人的

归属感和自豪感。

马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属性,她可以唤起共同的记忆,记住共同的乡愁……

杜军:这次马哲同志组织的互动交流活动主题很好,切合新时代步伐,同志们从不同角度积极踊跃发言,谈体会、谈认识,

极大增强了我们中心政治站位,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马哲:谢谢杜主任的领学和总结以及各位同志的积极发言。本期互动交流结束,欢迎各位同志为中心的互动交流话题进言

献策,下期见。

返回顶部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