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马哲:同志们,现在进行新一期互动交流。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讲好革命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会议精神、英雄人物。请每名同志讲一个红色故事,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次给大家的时间充裕,本期互动话题截止时间为下周一上午11时。
杜军: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先讲一个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那时候,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也不多,常常要派一部分战士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程,而且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朱德同志经常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要整夜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都非常心疼他,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张莹莹:朱德的扁担,小学二上第16课。
刘天宇: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警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田阳光:肖永正长征披草袋,1935年的一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红四方面军正在长征途中,总指挥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口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徐向前仔细一看,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了一条破烂的草袋,胳膊被冻得通红。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怎么只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总……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没有衣服穿的房东老乡了。”徐总指挥惊讶地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沉重的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心疼地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铁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肖永正长期负责后勤工作,为我军的给养、装备等工作献计献策,竭心竭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艰苦朴素、公正廉洁的精神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1955年肖永正被授予少将军衔。
金雅文: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红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弄清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大方向是西进,与湘西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因此,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湘军和蒋系薛岳、周浑元部16个师,专门追击红军。红军在汝城遭到敌军的顽抗,迫于形势只好放弃汝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红军先头部队进入文明司。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给在文明司担任卫戍司令的李维汉发电,命令他率部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红军就是这时经过了一个叫沙洲的村子。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还把她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在沙洲村见到了已经年过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丈夫和三个女红军走了,徐解秀苦苦等了50多年。那间厢房的陈设也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徐解秀还记得临别前女红军对她说过的话:“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徐解秀抹着眼泪说:“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徐解秀说:“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
李延莉: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是在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是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
从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指挥红军巧妙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灵活机动,寻找战机,四渡赤水河,纵横川滇黔:一渡赤水入四川、转云南,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夺遵义城,三渡赤水转战川南、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逼近贵阳,佯攻昆明、实策北上,突破层层防线,摆脱层层合围,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歼敌两师八团,赢得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胜。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感叹:“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白山:革命先辈的英雄小故事,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
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刘强:《雪山小太阳》,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王健:小侦察员张嘎,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何佳:《鸡毛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
团的团长。 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 拿出一封信要海娃立刻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样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
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
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貌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
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
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
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
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
嘴黑狗怎样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 只好去抓别的羊
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
倒在地上。原先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
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
前面踩地雷。那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
小山路,自我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明白,
那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 海娃一高兴, 爬起来就想跑
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
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 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
马哲: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解放了黔西县城,王玉清参加红军。
过草地时,王玉清想到一个办法,部队发给战士们整理内务缝补衣物的缝衣针,烧弯了做成鱼钩,没多久就钓到两条半斤重的鱼。再找来枯枝,升起火,用脸盆煮起鱼汤来。鱼香把同志们吸引过来,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鱼汤。后来,战友们也学着王玉清的办法钓到了鱼。
解放后,老红军王玉清把珍藏多年,已经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送到了军博,这就是今天我们在军博看到的那枚金色的鱼钩,也就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
我在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在艰难的时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会更好的帮助我走出困境。
张世忠:“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吉鸿昌 18 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韩光:毛委员送棉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张莹莹:铁血师长陈树湘的故事。1934年11月,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受领红军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湘江战役打响后,陈树湘率官兵死守阵地,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4天4夜,他率领部队付出重大牺牲,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的艰巨任务后,负伤被俘。得意忘形的敌人抬着被俘的陈树湘,欣喜若狂地前往长沙请功。就在前往长沙的途中,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乘敌不备,强忍剧痛用手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绞断肠子英勇就义,时年29岁。宁断肠不断脊梁。
马哲:还记得咱们中心一起观看影片《血战湘江》。很震撼,先辈满腔热血为国家,洒去犹能化碧涛。和平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更值得珍惜。感谢张莹莹的分享。
李媛: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 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第6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哲:感谢李媛同志的分享。
同志们分享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我们人生教育中的必修课:
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上第6课
朱德的扁担,二年级上第16课
半条棉被,五年级上阅读理解
四渡赤水出奇兵,八年级语文第2课
小兵张嘎,五年级下第26课
鸡毛信,三年级下第16课
金色的鱼钩,五年级下第15课
教科版三年级上《死也不倒下》,讲述吉鸿昌将军的事迹
湘江战役,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认真阅读故事让我们再次重温了红色经典,真的是经典咏流传。
按照学习计划,本期的互动话题到此结束。
感谢杜主任的领学,感谢同志们的积极分享。此次互动话题将会展现在党建平台的互动交流栏目中,部分故事也将展现在榜样的力量栏目中。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