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过去5年,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四平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迈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5年来,经济社会先行指标持续增长,动力指标持续提升,质量指标持续向好,结构指标持续优化,效益指标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跑赢经济增长;
5年来,贫困发生率由5.1%下降到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金融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政府债务腾挪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5年来,党政机构改革、农垦改革、开发区改革等多项重大改革顺利完成,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3.9%,与金华对口合作、与营口港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5年来,政府承诺的近百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最安全城市”,市民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回望“十三五”,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英雄城以“红色基因”淬炼的铮铮傲骨逐浪而行,激起涟漪无数。那些让人难忘的“高光时刻”,正是授予四平人民的荣耀勋章。
亮点一:黑土地保护
“梨树模式”声动八方
【高光时刻】2020年7月22日,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玉米长势,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连年高产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聚焦黑土地退化历史性课题,四平坚决扛起农业大市的使命担当,立足东北、携手世界,以我为主、外召内聚,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四平方案”。
2007年,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四平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肩负起“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历史使命,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
经过13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在四平梨树诞生。其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即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的效果。此项成果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耕作方式,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成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效路径。
在此基础上,梨树县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与之配套的中国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种机,率先实现了“三化”,即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1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366万亩,建设县乡村三级黑土地保护示范体系,辐射带动东北地区110个示范基地,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逐步实现逆转。
黑土地保护是一个“世界课题”,不能搞“一言堂”,理论“碰撞”和实践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2015年,由梨树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肩负重大使命应运而生。论坛以“面向世界、立足黑土、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黑土地保护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革新”。5年来,共举办6届年会、1届现代农业国际研讨会和4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会议,参加了2届海南博鳌论坛。
亮点二:水污染治理
“改善幅度全国第一”
【高光时刻】2019年1季度至4季度,四平辽河流域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指数,分别下降73.97%、68.17%、55.82%、52.18%,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全域消除劣5类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泊是“流动的生命之源”。
四平是辽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务最重的城市之一,吉林省辽河流域的8个水污染治理单元,有7个在四平。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围绕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科学治理,打了一场水污染防治翻身仗。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就是一道难题。2017年,四平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河长839名;2018年实施湖长制,设立湖长17名,从此建立起市、县、乡、村4级河(湖)长体系,让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专职管家”。特别是四平市各县(市)、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后,实现了河湖由没人管向有人管、由多头管向一头管、由管不住向管得好的巨大转变。
治河治污,治污寻源。聚焦点源、面源、内源等主要“病源”,四平以项目为支撑,以“三源同治”为抓手,推动水污染防治步入科学化、常态化轨道。
加强“点源”治理。全市建成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厂35座,总处理能力为34.01万吨/日,达到一级A处理标准34座;建设9个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严格重点污染企业排放标准,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污染负荷较大的企业,污水已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金士百纯生啤酒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建成投运;完成33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市158家工业企业建设污水处理站168座,总处理能力达11.58万吨/日。
实施“内源”治理。南、北河截流干管总长度约36.2公里,目前已经完工;持续推进清河行动;市区累计改造海绵城市老旧小区117个。在“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中,全国20个城市晋位光荣榜。其中,四平以竞争性答辩第一名的成绩位列其中。目前,四平南北河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
推进“面源”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关闭搬迁119家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并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7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1367个散养户畜禽粪污村屯收集点。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96%,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