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初染长白山,秋阳仍暖碧水间。清澈的头道白河与抚松镇西江上,成群的中华秋沙鸭或扎入水底啄食肥鱼,或带领绒毛未褪的幼雏练习低空滑翔,灵动身影掠过斑斓秋林——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正成为第三纪冰川期遗存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繁衍生息的乐园。

今年入秋以来,吉林省中华秋沙鸭停歇觅食集群规模再创新高,幼雏在多重保护措施下顺利成长,“十四五”期间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实现翻番,吉林为珍稀候鸟保护写下了生动注脚。
“快看!那些幼鸭已经能跟着成鸟潜水30秒了!”在抚松镇西江监测点,吉林省抚松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徐立军举着望远镜,指向河面集群的鸭群。据最新监测数据,今年秋季抚松镇西江单日记录到200余只中华秋沙鸭停歇、觅食,数量较2022年同期进一步提升,更有数十只新孵出的幼雏在成鸟带领下开展“生存技能训练”。
河岸边的细节藏着保护的温度:每棵挂有秋沙鸭巢穴的树木下,都捆绑着光滑的薄铁皮、地板革或塑料布,“这能阻挡青鼬、松花蛇等天敌攀爬上树,伤害鸟蛋和幼鸭”;附近还悬挂着警示标识牌,清晰印着报案电话,“一旦发现人为惊扰或偷猎行为,群众能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徐立军介绍,“抚松县作为中华秋沙鸭核心栖息繁殖地,今年秋季不仅停歇种群稳定,而且近几年入秋后有些鸭群南迁推迟,说明这里的食物资源和水质环境大大改善,它们愿意在这儿多待一段时间。”

在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流域的景象同样热闹。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白河林业分公司保护地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韩铭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查看中华秋沙鸭的生活状态,保护地巡护员则同步沿江河日日巡查。
韩铭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吉林园池湿地保护区共建设仿真巢20个,发现天然巢3个;累计仿真巢入住14巢、天然巢入住3巢,跳巢17巢,新出巢幼雏140余只,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数量逐年稳定提升。现在这些小家伙已经长大,已经具有独立在河里觅食和远飞的能力。”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水质清澈、巢址充足、无干扰”缺一不可。为破解其“生存难题”,吉林从“安居”、“护食”、“防害”三方面构建保护体系。

在园池湿地保护区,保护团队的“仿真巢穴工程”解决了秋沙鸭“产房紧张”的痛点。“它们不会筑巢,只能依赖天然树洞,而且树洞必须临水、大小适配身形。”韩铭解释,保护区累计定制30余个仿真人工巢穴,不仅复刻天然树洞的温湿度环境,还在巢口加装防天敌装置。2016年以来保护区建了108个远程监控点,加上3名固定巡护员和8名临时巡护员,24小时盯着巢穴动态,既不伤害青鼬、松花蛇等保护动物,又能及时驱离天敌。现在仿真巢的入住率能达到70%。此外,保护区实施全域禁渔措施,确保秋沙鸭“食物管够”。
抚松县则构建了“四位一体”共管体系。徐立军介绍,当地通过“保护区+社区+林场+村屯”联动,将保护宣传延伸到每个村屯:“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我们给村民讲秋沙鸭的保护价值,现在村民看到陌生车辆靠近河岸,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成了‘编外护鸟员’。”同时,抚松县还投入建设监测房、界碑、生物围栏等基础设施,组建专业巡护队开展每日巡河,“每年我县繁殖幼鸟约50巢500只,分布面积超1500公顷。从2017年西江仅见20余只,到如今上百只集群,群众的保护意识是关键助力”。

今年秋日的热闹景象,是吉林省“十四五”期间候鸟保护工作的缩影。据统计,中华秋沙鸭在吉林的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不足300只,增长至2023年的600余只,实现“五年翻番”;白鹤等其他珍稀候鸟同样受益,莫莫格湿地每年迁徙停歇白鹤稳定在2000只以上。
“从‘人防’到‘技防’,我们的保护越来越精准,这正是吉林保护体系升级的核心。”吉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处二级调研员王靖介绍,“2022年起启动全省迁徙期水鸟同步调查,布设90余个样区、300余个点位,每年春秋两季开展6个阶段的监测,首次系统性掌握秋沙鸭迁徙规律;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成后,实现禽流感等疫病‘主动预警’,避免种群感染风险;‘清风’‘网盾’等专项执法行动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明察暗访模式严厉打击非法捕猎,为候鸟迁徙扫清障碍。”

法治与机制创新则为保护“兜底”。2024年《吉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华秋沙鸭栖息地保护红线;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试点启动,缓解“人鸟冲突”。“以前偶尔有秋沙鸭啄食农户鱼塘,现在有了保险补偿,农户护鸟的积极性更高了。”徐立军说。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