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本站

首页 > 解读回应 > 热点回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热点回应
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回应
省生态环境厅:“五个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4-12-16 15:20:36   来源: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继续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八场。

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先生,为大家介绍“‘五个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天华先生、蔡宝峰先生、陈明辉先生、孙平安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先生介绍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张旗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11项主要任务之一,将完善大长白山生态保护利用机制作为9个重点专项之一,对我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完善落实“两山”理念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监管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优先序”。

按照省委全会部署,省生态环境厅将承担的20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任务,全部纳入新年度工作筹划、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及美丽吉林建设行动方案统筹推动,聚焦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全链条畅通“两山”转化渠道、全领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全方位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进程中,找准生态环境的地位、贡献生态环保力量。重点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标志性改革措施加快落地:

一、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为“主题”,出台《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定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吉林蓝”成为常态,“松辽水”日益清澈秀美,黑土地焕发勃勃生机,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我省显著标识和吉林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今年1—11月,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2.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5.4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9%,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7.7%跨越提升至42.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保持良好等级。

我们将更加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坚决守护幸福蓝天、魅力碧水、洁净沃土,让美丽吉林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重点打好5个标志性战役:一是纵深推进查干湖治理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查干湖生态治理专项工程,强化水质监测分析和研判,坚决稳住查干湖水质全面改善向好态势。二是深入开展污水直排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紧盯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目标,持续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及规范化建设,有效遏制污水直排问题。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完成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力争达到全国上游水平,和我们吉林农业大省,作为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相符合。四是创新开展臭氧污染精准治理行动,对全省173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逐一问诊帮扶,强化现场执法和监管,降低臭氧污染发生概率。五是扎实推进噪声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制订出台《吉林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推动解决群众身边噪声污染问题,着力打造宁静城市。

二、坚持创新赋能,高效畅通“两山”双向转化渠道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吉林最突出的优势。我们主动融入振兴发展大局,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将全省划分为1233个环境管控单元,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管理,创新开展指导服务“五对接”,全省5000万元以上项目没有一个因环评审批滞后影响进展。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精准管控,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谋划实施更多绿色增量政策,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变量,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

一是主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紧盯“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长白山廊道建设”“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重大项目,实行专班化推动、秘书式服务,超前介入、主动对接、跟踪服务、高效审批,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开工、投产达效,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

二是坚持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编制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化平台,强化分区管控成果共享共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杜绝环境污染隐患。

三是助力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全域建设“无废城市”。加快气候投融资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研究建立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全流程规范碳汇交易项目建设及交易活动。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加快推进生态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积极搭建“政银企”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助推人参、林蛙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促进冰雪旅游、避暑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等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农特产品和冰雪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提升。

三、坚持底线思维,坚决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省委全会提出要“完善大长白山生态保护利用机制”“努力将长白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领和先行样板”。我们将以大长白山区域生态保护为牵引,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一是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建立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系统开展流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启动建设长白山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健全立体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管服务能力。

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全面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与监测,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化、智能化。加大东北虎、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力度,打造长白山“天然博物馆”珍稀植物扩繁保护体系。

三是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研究建立化工园区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和“一园一策一图”建设体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四、坚持改革破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

总结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启示,就是要找准改革重点,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着力夯实基础体制、健全核心制度、补齐短板弱项、加强系统集成,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强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能力。

一是健全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考核监督制度及问责制度。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专项行动,确保整改任务如期完成,问题切实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建立全域覆盖的监管体系。深化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环评、排污许可、执法监管联动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智慧环保平台,推进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生态环境和美丽建设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是建设高标准多元市场体系。发挥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纵向与横向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流域保护补偿制度落实,实现跨市(县)国控断面应补尽补。

四是构建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出台,健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地方标准。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构建“一体化”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格局。

五、坚持文化为根,加快构建吉林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的重要路径。我们将全面保护好利用好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长白山生态文化、黑土地现代农业文化、查干湖渔猎文化、河湖湿地保护文化,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学繁荣发展,不断增强生态文化吸引力。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和“吉林好人·最美基层环保人”等优秀典型推选活动,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办公、绿色旅游、绿色出行,着力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吉林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自为行动。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吉林,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奋力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篇章”。

新华社: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提出具体要求,请介绍一下吉林省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助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张旗威: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一项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管控的制度,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源头和基础。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我们紧跟国家步伐,6月发布实施我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若干措施》,基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整合各环境要素管控要求,全省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共1233个,其中优先管控单元772个,面积占比达到61.8%。我们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风险管控防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个维度,建立了覆盖省、市、重点流域、管控单元“四个层级”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做到“一单元一清单”,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近年来,我们主动融入全省振兴发展全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准入源头管理,着力构建全链条环境管理体系,不断释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全力服务重大战略实施。聚焦“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吉西南承接转移示范区”“氢动吉林”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要素保障“五对接”服务。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二是有效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发挥分区管控制度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强重点管控单元管理,推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清洁生产改造。引导产业园区绿色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集中治污。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支撑“绿电+消纳”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有效支撑综合决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项目精准快速落地,为地方党委政府招商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加强生态分区管控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完善生态分区管控信息化平台公众端和移动端服务功能,推动制度成果惠及市场主体,激发投资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目标要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系统保护、精准管控、部门联动,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建设,强化成果共享公用。加快推进省级平台建设,统筹管理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数据,支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地应用,以数字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重大战略落地、重大项目评估、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成果查询、统计分析、线索筛查等服务。

二是主动服务项目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全省重大项目服务清单,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同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合力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实施,推动各领域相关工作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调联动。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协同,支撑美丽吉林建设。针对我省区域性、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强化区域统筹、流域统筹,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在水、大气、声、土壤、固体废物等环境管理中,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加强差异化精准管控,动态更新全省管控单位准入清单,强化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资源开发管制,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持续优化完善支撑美丽吉林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到要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请问吉林省建设“无废城市”的目标是什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动全域建设“无废城市”?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张天华:

无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是建设绿色吉林、美丽吉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我省将以“各地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监管能力大幅增强”为主要目标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推进长吉两市联动共建,探索启动各市(州)“无废城市”一体化建设。围绕“七大工程”,谋划推动257个“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850.36亿元,目前已开工200个、完工146个。建设各类“无废细胞”913个,形成由少到多、由点及面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良好局面。组建省级“无废城市”专家库,提供全流程跟踪式指导帮扶。协调12家金融机构编制《金融支持手册》、打造“吉林金融超市”,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下一步,我厅将锚定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目标,紧盯“七大工程”,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驶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一是科学统筹推进,加强协同发展。把“无废城市”建设与减污降碳、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美丽吉林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推进我省“无废城市”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固体废物联防联控、联合执法、协同处置等协同机制落地实施,基本形成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项目建设,强化示范带动。指导各地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积极谋划实施具体工程项目,切实解决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废旧物资等领域的固体废物实际问题。推广优质“无废集团”“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先进建设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三是深化服务保障,提升建设水平。协调做好涉及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建设项目融资支持。组织“无废城市”建设专家开展帮扶行动。推广智能化收集设备和系统,服务小微企业,提升危险废物收集效率。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针对“无废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和重要节点,以“无废城市”的政策措施、进展成效、经验做法、典型人物、建设理念为重点,以重点任务为支撑展开全面宣传,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元共治的“无废城市”建设社会行动体系。

吉林日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聚焦完善大长白山生态保护利用机制,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长白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下一步如何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蔡宝峰: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建区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近年来,我厅立足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职责,坚持外部监管、统一监管,通过监督地方政府、部门履职情况,压实地方政府、部门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不断提升长白山区域乃至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一是统筹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监督执法。联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草等部门印发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案件移送暂行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协同联动机制。连续8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制定出台《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流程》,推进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整改,我省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强化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今年组织开展了守卫“良好生态”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组织地方集中核查自然保护地点位621个,办理涉自然保护地案件12件,持续保持打击保护地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行动。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联合林草等相关部门印发《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定位,布局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扎实推进东北虎、豹、中华秋沙鸭等旗舰物种的就地保护。截至目前,监测到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达70只左右和8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增长了近300只。近日,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内也发现东北虎踪迹,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进一步扩大,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西扩展了200多公里。

三是强化示范创建引领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渠道。强化示范创建在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平台作用,通过创建工作推动地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清洁低碳能源建设等方面探索有益经验,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导地方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结合区域特点,有序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两山”转化模式,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有6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在东北三省前列,其中有82.4%的创建地区位于大长白山区域。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探索运用空天地一体化手段,持续加大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监督,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持续推动《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落地实施。以长白山区域为重点,组织开展重点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推动各地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进一步凝练推广“两山”转化新模式、新路径,大力支持长白山“人参”产业发展,做好环评要素保障,实施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保障项目落地达效。同时严格落实长白山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项目准入,不断强化环评审批源头预防作用,为建设美丽吉林奠定生态基础。

吉祥新闻:我们知道,近年来我省“蓝天保卫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吉林人民生活新常态。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守护“吉林蓝”?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陈明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通过强化综合管控,克服了沙尘、区域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全省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优良天数比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细颗粒物浓度保持在26微克/立方米左右,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7%以内,实现了“吉林蓝”常在的目标。

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关部署,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治本攻坚,深入推进“三大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的退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到2025年底实现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以上。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不再新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区域不再新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大力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到2025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7.7%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左右。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持续优化大宗货物运输结构,大力实施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到2025年底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左右。加快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到2025年底高速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60%。坚决治理柴油货车污染,常态化开展路检路查,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到2025年底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

二是强化精准施策,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医药、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开展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行动,强化有机废气的密闭收集处理和各类储罐的密封性检测,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影响。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及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完成重点行业国家要求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强化系统治理,实现面源污染有效管控。持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小切口”改革,统筹做好禁烧和残茬计划烧除工作,有效降低秸秆露天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吉林省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持续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能力,到2025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

四是强化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进一步完善省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各市州协调联动,充分发挥“三省一区”和相邻城市合作框架协议作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污染共治,及时会商,共同应对区域大气污染。

中国日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刚刚发布中也介绍了,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请介绍吉林省为了“治好水”采取了哪些方法?接下来如何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孙平安: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以东辽河、饮马河、查干湖“两河一湖”为重点,坚持“水环境、水生态与水资源”“城市与农村”“岸上与水里”3个统筹,以消差水、保饮水、增好水为主线,深入实施碧水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

在消差水方面,针对优良以下水体和水质波动断面,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化冰期”清河行动,推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劣五类水体稳定消除;实施消除并根治城区黑臭水体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实现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在保饮水方面,“一源一策”推进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实施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开展乡镇级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界、立标,深入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排查整治,坚决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在增好水方面,开展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加强源头涵养区水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项目,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持续改善,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十四五”初期的78%,提升至2023年的86.2%,年度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二名,今年1—11月又达到89%,再度刷新同期最好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改善为目标,在机制创新上寻求新突破,在监督管理上展现新力度,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作为,逐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

一是进一步加快机制创新。深化完善“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持续巩固优良水体比例、稳定消除劣五类水体。会同住建部门建立水环境基础设施建管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会同水利部门强化河道监管协同联动机制,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清河行动”,保障河畅水清。会同财政部门优化改进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进一步促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齐抓共管、共治共享格局。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全面完成重点流域、重要湖泊入河排污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污水直排问题。深入推进消除并根治城区黑臭水体突破性行动,确保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排查整治,坚决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大涉水污染源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废水偷排、超标超总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

三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对以三江源为代表的东部水源涵养区,重点强化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有效保障上游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对以饮马河流域为代表的中部城市群,重点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鼓励实施中水循环利用改造,逐步减轻人口密集区水污染排放压力。对以查干湖为代表的西部天然湖泊、泡沼,重点推进实施截污水、蓄雨水、净河水工程,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有序推动河湖复苏。

同时,我们还将围绕“美丽河湖”建设与保护,推动各地谋划实施一批系统性治理提升工程,为群众亲水、戏水创造更多空间,为城市绿色发展增添动力。

香港商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建设美丽吉林,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为未来十年擘画蓝图。请问在下一步工作中将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美丽吉林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张旗威:

美丽吉林建设是未来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并就有关深化生态文明改革进行了谋划设计,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为美丽吉林建设充分提效赋能。我们按照全会部署,研究制定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美丽吉林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着力把蓝图、愿景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和责任状,确保美丽吉林建设既真真切切“看得见”,又能实实在在“抓得住”“落得下”。

《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分三个阶段(2027年、2030年、2035年)逐步深入推进美丽吉林建设。《行动方案》对第一阶段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提出了绿色转型发展提速、幸福蓝天、魅力碧水、黑土地保护利用、康宁环境建设、守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赋能、美丽家园建设、美丽吉林社会风尚培育等“十项行动”39项举措,逐项明确了2027年的工作目标、重点举措及牵头单位,同步形成了美丽吉林建设重点项目清单,将建设任务落在了20余个具体项目上。

这十项行动,既突出秸秆综合利用、燃煤污染治理、重点流域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当前环境治理的重点,也聚焦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细胞等与老百姓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美丽工程,探索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农特产品、生态冰雪等优势资源价值转化的创新举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为吉林人民创造更优质环境、更美好生态、更富裕生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今后五年是美丽吉林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部,推动各项任务尽快实现实质性突破、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聚焦打造转型发展样板,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强化生态环境源头管控,加强环境要素保障,助力全省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增强吉林绿色竞争力。二是聚焦打造美丽家园样板,采取超常规举措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查干湖、辽河、饮马河治理与保护,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聚焦打造土壤保护样板,强化黑土地分区分类整治修复,统筹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四是聚焦打造生态安全样板,持续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强化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实施一批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科学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坚决遏制重特大环境事件发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聚焦打造生态振兴样板,推动农特产品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冰雪资源价值转化提升,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两山”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新成效。六是聚焦打造环境治理样板,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加快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监管执法、政策激励、数字赋能、全民共治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步伐,推动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向市场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意识引领手段等多种治理模式转变,为美丽吉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建立美丽吉林建设的工作推进体系,因地制宜加强美丽建设地方实践,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先形成一批实践示范样板,让美丽吉林建设图景动起来、活起来,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美丽吉林建设目标。

中国新闻社: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请问吉林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接下来在优化完善监测网络建设上有什么考虑?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陈明辉: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生命线”“奠基石”。近年来,我们以服务全省生态环境管理为着力点,坚持环境质量监测与应急执法监测协同推进,环境监测质量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协同监管,监测站点布网建设与监测数据应用协同开展,生态环境系统监测队伍能力和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水平协同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是协同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改革、省以下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改革,推动实现统一监测体系、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能力建设、统一质量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行更高效。

二是围绕大气、水、土壤、声、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已布设大气监测点位126个、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214个、土壤监测点位861个、生态监测点位621个,基本满足不同尺度的生态环境监管需要。

三是建立“谁考核、谁监测”的全新运行机制和“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连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专项检查、监测机构能力考核、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等活动,着力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权威、高频、实用的监测数据已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公共产品。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监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以全面支撑美丽吉林建设为核心,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全面推进监测网络、技术、业务、管理等优化升级。

一是整合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方面,常规监测要“高质量”,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对部分国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调整,推动常规监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新领域监测要“补短板”,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更加精准、客观、全面地反映我省环境质量状况。

二是推动自动监测网络提质扩面。启动实施长春、吉林等中部城市大气细颗粒物自动站点建设,在有条件的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断面增设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对全省11个地区137个城市功能区噪声点位开展自动监测,推进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发挥地面固定监测与卫星遥感监测协同效用,逐步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指标完整、实时精准的智慧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互联共享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业务信息联网,着力提升数据信息整合利用、深度挖掘与分析能力,逐步实现监测、评估、监督、预警等信息共享一体化,更加精准地服务污染防治攻坚。同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责任体系,基本建成各环境要素全覆盖的监测质量监督体系、标准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未来,我们将按照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要求,牢牢把握“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工作主线,深化监测产学研一体化,让环境监测新质生产力成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的法宝利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支持生态环境监管、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吉林网:刚刚了解到,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7.7%跨越提升至42.7%,在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中也针对该项工作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在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有何考虑?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张天华: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环境的福祉,是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加大力度解决这一问题,我厅谋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我省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并将2024年作为该行动的实施启动年,要求本年度完成10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目标)。我们重点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系统设计,专班推动。成立三年行动工作专班,邀请行业专家在省内调研指导,编制出台《吉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原则。细化部署工作措施,指导各地分类建立“一村一档”。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观摩学习,推动治理工作提质增效。二是聚焦难点弱项,加大帮扶指导和资金扶持。积极指导各地谋划申报项目,全年统筹省级污染防治资金3000万元,并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9512万元支持项目建设,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核查确保成效。开展督导帮扶工作,对进度滞后的地区印发提醒函。组织开展2次成效核查行动,严格把关污水治理成效,实施“验收成果备案审核制度”,确保干一个成一个。截至目前,本年度共新增完成1398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治理(管控)率为42.7%。提前完成“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目标,超额完成国家对我省下达的治理(管控)率33%的年度目标。

下步,一是继续统筹安排。为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我们科学谋划形成了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清单,结合各地工作实际,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度推进为原则,覆盖全部重点旅游村、乡政府驻地村,确保在2025年新增完成100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继续夯实成效。坚持“边治理边收效”原则,充分利用全国农村环境整治调研评估App,在各个阶段务实开展成效核查,确保工作压茬推进,严把成效关。三是推动项目谋划。指导各地积极谋划项目,申报中央和省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加强对实施项目的跟踪管理。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强化科技赋能,探索经济适宜、技术可行适宜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四是加强运维管护。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排查,及时掌握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对于污水治理设施停运、破损、管网未配套、处理能力不符合实际需求、出水水质不达标、未按要求开展监测等问题,督促各地科学整改按期推进,杜绝设施“晒太阳”等现象发生。

香港经济导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提到“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将碳排放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请问吉林省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什么举措?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蔡宝峰:

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根据统一的核算方法向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即“碳配额”),并由企业按照其实际排放量清缴配额,碳配额量少于实际排放量的,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量超过实际排放量的,可以在碳市场进行出售。这种“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化机制将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可有效促使企业控制碳排放,这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我省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省级层面的制度体系,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碳市场运行健康平稳,碳减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是建成了有利于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省级制度体系。紧密围绕规范数据质量、强化监督管理、防范化解风险,先后出台了《吉林省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实施细则》《吉林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吉林省碳市场履约风险防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

二是推动了企业不断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开展了重点碳排放企业指导帮扶行动,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75家次,解决各类问题345个,提出改进建议518条,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更加规范,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通过指导帮扶,共帮助企业降低清缴履约成本约5亿元。

三是促进了碳市场健康平稳运行。全国碳市场纳入我省火电企业40余家,年覆盖碳排放量近8000万吨,我省已顺利完成两个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按期足额履约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全省共清缴配额3.88亿吨,总交易量2164万吨,成交额13.58亿元。

四是发挥了碳交易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通过碳交易机制,企业主动降碳意识显著增强。据统计,碳市场启动以来,我省相关企业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约677万吨,按照碳市场近期碳价100元左右一吨计算,这些减排量的经济效益约6.77亿元。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碳市场建设做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提出的“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将碳排放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持续加强碳市场建设。严格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核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落实企业数据填报要求。高质量开展核查复查。科学核定和分配配额。组织企业清缴履约。开展指导帮扶和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在继续推动火电行业碳交易的同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水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

二是推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碳足迹是评价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厅将聚焦省内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鼓励重点行业企业积极研究开发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分享成功案例,推进成果转化,推广先进技术,推动企业积极探索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

三是探索推行碳普惠新机制。碳普惠是一种减碳引导机制,旨在对公众践行低碳行为产生的减碳结果进行价值确认,并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等方式给予回报。我厅将整合绿色出行、家庭节能、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植树造林等各类低碳场景,研究统一的计量核算方式,构建跨领域数智化平台,形成规则清晰、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碳普惠品牌。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ICP备2022007971号-1本站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地址: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路813号邮编:130033Email:sthjt@jl.gov.cn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2200000010吉公网安备22010702000115号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