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宝峰在2023年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上做交流发言。
很高兴也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中国生态文学论坛。刚刚观看了“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主题宣传片,聆听了各位领导和嘉宾的介绍,让我对生态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的理解,对于吉林地区如何进一步积极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经过多年的系统治理和精心保护,吉林省形成鲜明的生态特色,拥有“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和“东有虎豹、西有白鹤”两个“生态地标”,积淀了绿色发展的厚重底色,也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灵感。
近年来,吉林省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生态强省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任务,利用好生态文学的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充分发挥生态文学的“文学轻骑兵”的作用,加大生态文学创作力度,真实、立体、全面讲述美丽吉林故事,坚持环境宣传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宣传工作基本方针,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主旋律,为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发挥文学感召力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将生态文学作品与生态环境宣传有机结合。通过举办各类生态文学作品发行、展示活动,有效提升生态文学的社会影响力。2021年六五环境日活动现场,吉林省举办了“绿色今朝,回望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丛书”首发仪式,该系列丛书全面反映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艰辛探索、辉煌成就和生态文明理论发展进程,宣传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单位和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二是讲好吉林生态故事,不断增强传播效果。精心创作了展示吉林魅力的生态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吉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历程,反映了吉林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出版发行了《血色草原》《风吹稻浪》《芬芳大地》等多部文学作品,积极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倾力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其中,今天参会的代表,吉林省作协副主席王怀宇老师的著作《血色草原》参评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血色草原》中的生态美学文章在《中国环境报》进行刊发。同时,组织开展《问脉山水——吉林省生态文学散文选》编撰出版工作,预计年内出版发行。
三是搭建生态文学创作平台,集聚各类资源要素。举办各类生态文学创作交流活动,为生态文学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今年7月10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与吉林省作协组织召开了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发展座谈会,这也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部宣教司司长刘友宾到会指导,全省生态文学创作、出版领域名家作家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实践,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繁荣发展之路。同时,将东北师范大学命名我省首个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基地,依托文学院优秀师资力量,开展生态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省作协共同创建“生态文学创作基地”,深耕生态文学创作的生态沃土。
四是发挥生态文学导向作用,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以生态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吉林省加强生态文学作品的转化与传播,多次开展优秀生态文化作品的征集活动,并将生态文学作品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联合吉林省文旅厅开展了生态文化剧本征集活动,并根据征集的优秀作品脚本,省曲艺团排练了相声《噪声与爱情》、群口快板《争当环保行动者》、快板书《生命之水》等六部优秀作品,在全省重点地区农村巡演20余场,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
下一步,吉林省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环境宣传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文学的力量,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吉林故事。
并联合吉林省作协,开展“大地文心”主题采风活动,接续创建生态文学创作基地,聚焦东辽河流域治理和“两山”转化等生态环境领域,开展报告文学编写、主题征文、生态文学志愿服务等一系列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学特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吉林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将生态文学作为突破口,书写美丽吉林建设的时代新篇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吉林生态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