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环境信息中心党建平台
我爱你中国

党政要闻榜样的力量

 :;

英雄基因在白山松水间永续传承 ——与杨靖宇将军后人的对话

“回家了!回到您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了!”

深情注视着“杨靖宇支队”战旗,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曾孙马铖明在吉林省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仪式现场激动不已,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山河不语,见证英雄壮举;战旗飘扬,赓续精神血脉。

9月14日,承载着东北抗联烽火记忆的“杨靖宇支队”战旗,跨越岁月长河,重回吉林这片浸染英雄热血的广袤土地,成为白山松水最为醒目的精神坐标。

省委主楼前,伴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中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杨靖宇支队”战旗入场。马继志目光灼灼,恍如听见往昔冲锋的号角,是与祖父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马铖明始终挺直脊背,眼神中的坚定,是英雄血脉在年轻一代身上的精神挺立。

庄严的仪式,仿佛穿越了数十载光阴——从长白山麓的冰原烽火,到如今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英雄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而是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清晰。

这不仅是一面旗帜的“归乡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英雄后人以血脉为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传承信仰与担当的生动实践,让东北抗联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白山松水间愈发熠熠生辉。

这面旗,连着先辈的热血与信仰

仪式上,望着年轻官兵挥舞着“杨靖宇支队”战旗,马继志心中满是感慨。

“大家还都记得爷爷,记得东北抗联将士们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骁勇过往。爷爷当年创建的部队得以延续,这是对英雄最好的铭记。”马继志的话语流露出对祖父的深切思念,那些尘封的史料和家族口传的记忆,仿佛就在眼前——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日长白山麓,杨靖宇将军带着抗联战士们与敌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胃里只剩下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那鲜红的旗面,是抗联战士们流淌的热血;

那醒目的队名,是杨靖宇将军与战友们用生命捍卫的信仰!

“爷爷没留下太多遗物,最珍贵的就是一块桦树皮,在我们马家一代一代人手中传承已近70年。”在马继志心中,这块历经岁月洗礼的桦树皮,早已超越物质本身,成为“不屈”精神的象征,更是“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家风的物质载体,深深镌刻进家族血脉。

马继志曾经是一名军人,当他看到杨靖宇支队的年轻官兵们,仿佛也看到了当年热血报国、意气风发的自己。“他们身上展现的蓬勃朝气与昂扬斗志,让我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卓越风采。如今,我们虽身处不同岗位,但都在传承着东北抗联精神,都在为祖国的光明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马继志看来,杨靖宇将军安葬的地方,就是他的家。这里的人民就是他的亲人。退休后,他从河南来到了吉林这片红色沃土,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祖父的英雄故事勉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他始终践行着对先辈的承诺,让英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落地生根。

这面旗,照亮后辈的征途与信念

“我的曾祖父不仅把他宝贵的生命留在白山松水间,更将他的精神、他的信念留给了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仪式现场,马铖明有感而发。

战旗,既是过往岁月的无声见证,更是激励前行的精神灯塔。马铖明在九三阅兵仪式上看到“杨靖宇支队”战旗在长安街上迎风飘扬时,眼泪夺眶而出。“这泪水是对英雄血脉代代赓续、永志不忘的坚定信念。”

今天,再次见到“杨靖宇支队”战旗,马铖明难掩心中激动:“这面旗帜回到吉林,不是‘陈列’,是‘回归战场’——新时代的战场,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岗位。”

对于马铖明来说,曾祖父的战斗故事,不仅仅是课本里的文字,更是刻在马家骨子里的基因。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来到吉林——这片曾祖父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投身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事业。在他看来,曾祖父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自己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让红色精神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精神引擎。

带着这份信念,马铖明经常带领青少年走进红色展馆,讲解展柜里的旧棉衣、步枪等物品背后的历史,让抗联故事“活”起来。深入乡村调研时,他与村民一起挖掘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文旅”的发展路径,让英雄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马铖明以青春之姿,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家国情怀。

“曾祖父用生命点燃了希望,我们要让这团火越烧越旺。”

这面旗,是吉林的精神坐标,是民族的精神脊梁

“战旗回吉林,是给这片土地的‘精神勋章’,更是给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提醒’。”这是杨靖宇后人的共鸣。在他们眼中,这面战旗,是吉林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它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今天的和平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与热血换来的;它激励着每一个奋斗者,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扛起肩上的职责使命。

如今,“杨靖宇支队”战旗已在吉林热土扎根,它将继续以无声的语言讲述英雄故事,以不朽的精神照亮民族前路。杨靖宇将军的后人,也正以血脉为纽带,以行动为桥梁,让英雄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正如马继志所言:“我们要把先辈‘宁死不屈’的脊梁,像种子一样,深埋进人们的心里。”

这颗种子,终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白山松水间的参天大树;

这面战旗,终将指向光明、汇聚力量,守护神州大地上的万家灯火;

这种精神,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成为中华民族永不弯折的脊梁,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笃定前行、勇毅担当!

返回顶部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