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至8月13日,我省成立4个督察组,分3批进驻各地,开展了全覆盖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期间共交办了6505件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同年10月中旬反馈了督察意见,共指出各地490个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同步移交了84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20年4月13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地统一公开了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从公开的整改情况来看,各地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机遇,多措并举、扎实有序地推进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高位统筹推进。各地均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级领导“双包保”制度,高位推进整改落实。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安排部署督察整改工作,亲自调度并深入一线督导调研,推动和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松原市参照省委、省政府做法建立了环保整改双周县市调度例会制度,党委、政府主要领导11次专题听取县市整改情况汇报。
聚焦重点问题。各地在全面整改的同时,都下大气力推动解决本地区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抓关键带全局。比如,长春市成立专班推动完成蘑菇沟垃圾处理厂垃圾渗滤液问题整改,累计处理渗滤液157万吨。辽源市强力推进仙人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仙人河各项指标均已满足水体不黑不臭要求。白山市狠抓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2019个问题已整改1989个, 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1009个问题基本全部完成整改。白城市市县两级累计投入整改资金近 10亿元,推动涉及生态恢复、生态移民、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难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强化督查督办。各地组织整改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开展了多轮次现场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办。比如,四平市参照省级督察模式率先开展了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由5名副市级领导带队,共发现问题231个,整改完成194个。通化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9次对重点问题整改和重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现场督办,开展了6轮次现场核查。延边州实地核查案件点位320个,发现问题62个,州政府对问题较多的2个县市进行了约谈。梅河口市组建固定督查组,对各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排查,推动324个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全部如期办结。
建立长效机制。各地对整改过程中的成型经验、科学模式、有效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固化为管长远的机制制度。比如,长春市率先出台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办法。吉林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危化品运输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清洁煤炭体系建设、餐饮业油烟治理等领域建立了多项长效机制。辽源市制定了《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流程(试行)》,明确了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6个步骤、5个清单、4个环节、5项制度和7项机制。长白山开发区建立了统筹协调保障、宣传发动、问题发现、工作落实、督办考核、责任追究等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公主岭市建立了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任务督查督办和约谈制度。
严肃追责问责。各地党委、政府均责成纪检监察部门,对移交的责任追究问题立案审查,依纪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共对241名责任人员进行追责问责,其中包括县处级领导干部53人、乡科级领导干部105人、乡科级以下人员83人。
截至目前,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490项整改任务,各地已整改完成383项;交办的6505件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已结案销号6454件。为了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为决胜污染防治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我省正在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均作为此次“回头看”的重点。接下来,我省将持续加大跟踪督办力度,进一步强化分析评估,用好用足预警、督办、通报、约谈、区域限批等手段,确保反馈问题切实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