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抬头远望是迷人的‘通化蓝’;碧水泛波,穿城而过是怡人的‘生态绿’,我们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这样的城市,你说美不美?”日前,通化市居民张思文把拍到的风景照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来了不少朋友点赞。在她看来,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通化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打响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通化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打造美丽城市
环境改善民生,青山蕴含美丽,蓝天洋溢幸福。
近年来,通化市紧紧围绕“生态强省”目标发力,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稳固攻坚成果。去年,通化市通过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和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水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通化市范围内13个国控考核水质断面好水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确定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总体目标任务,完成了燃煤小锅炉淘汰任务;全面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计划,有效减少柴油车(机)污染物排放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49天,优良比例达到95.9%,实现连续6年提升,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7月末,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1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降低14.6微克/立方米。
“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新月异、根植于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动通化市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让打造宜居宜游宜养的‘绿色之城’成为现实。”通化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铁军说。
2019年,通化市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被国务院通报表彰,是全国5个生态环境领域督查激励城市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通化市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最美中国旅游城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新时代·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等荣誉称号。集安市被授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通化县、集安市、辉南县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攻坚”——推进污染防治
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市民健康和城市形象,通化市积极落实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实施秸秆“五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5+1”全量化处置措施,确保实现全域禁烧的工作目标。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通钢8项改造工程,推进亚泰水泥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巩固燃煤锅炉治理成效,推进全市65蒸吨以上非电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9户医药企业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控制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市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治理及严查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烧纸祭祀、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等整治行动,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同时强化噪声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等问题。
打好碧水保卫战。走在浑江两岸,微风拂过,水草摇曳,甚至还可以看到黑天鹅、鸳鸯、野鸭等水禽在江中嬉戏,景色美不胜收。为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近年来,通化市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和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水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22个。全市6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扩能,配套污水管网约265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市区的玉带河等6条黑臭水体被治理成了风景带,铺设截污管道12.05公里,接入排污口73处。鸭绿江、浑江、辉发河3条重点流域13个国家考核断面也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全市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设立界标107个、界桩80个、宣传牌145个、交通警示牌108个,水质达标率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易修复等特点,一旦被污染,危害极为严重。为此,通化市围绕省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持续实施对重点企业监管和建设用地流转管控等一系列举措,通过全面开展土壤、农业农村、地下水等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保障土壤安全。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坚决完成国家和省里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运用,严格实行污染地块再开发再利用准入管理;全面开展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组织开展工业园区、尾矿库、化工石化及涉重金属类企业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国家和吉林省要求,确定通化市“十四五”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4个,目前已全部完成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现场核实工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辐射环境始终保持安全状态。
此外,通化市“清废行动”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严格落实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医疗废物监管,切实筑牢山城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市共申报危险废物企业及经营单位410家、医疗废物企业96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118家。全年对重点放射源监管企业进行4次全面检查,被检企业能够做到制度、标志健全,未发现大的事故隐患。
“联动”——构建共治格局
通化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生态环境局以府院联动为契机,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延伸司法审判职能,进一步推动环境资源形成保护合力。
在办理涉环资审判案件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推动形成政府执法机关主导监管、司法机关提高保障、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承担社会主体责任、公众提升环保意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环境治理新格局。
其中,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为抓手,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通过专业审判、生态修复、多元联动、巡回审判等方式,切实发挥审判职能,努力为建设绿色通化生态之城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自2018年以来,通化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581件,其中,刑事案件310件、民事案件8件、行政案件43件、非诉执行审查案件1201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9件。截至今年6月,环境赔偿金额超66万元,“劳务代偿”总时长36822小时,补种林木共计7839株,成活率达90%以上。同时,该院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完成了从“三合一”到“三合一+1”审判机制的转变。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梳理近年来通化市生态环境发展成果,我们底气十足、信心满怀。
未来,通化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强省”建设目标,把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作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治、控、建、兴”并重的生态环境保护思路,全面实施“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扎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让绿色之歌唱响在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前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