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8月15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画卷,铺展万里河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山、水、林、田、湖、草、沙……万里河山,锦绣中华,美丽版图徐徐打开··· ···
看 田
吉林梨树,推行保护性耕作,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吉林梨树,黑土地上,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已近两米高。
空中,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机盘旋,精准进行“飞防”作业;田间,监测站利用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各项指标,农户在家点点手机屏幕,就能“一键巡田”。
沙野蹲在田里,与几位同学一道采集玉米根系样品。这是一片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科技小院”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沙野正是科技小院负责人。
顺着采集样品的黑土地剖面看去,玉米根系向下扎至1米多深,顶部约50厘米厚的黑土层清晰可见。黝黑的泥土中有大大小小的孔洞,几条蚯蚓敏捷地穿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了,才会有蚯蚓。”一旁的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捧起一把黑土,土质松软,油光发亮。
“梨树大部分地区是平原,过去风一吹,地表一层黑土被吹跑,别提多心疼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07年,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探寻保护性耕作技术,后来形成包括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等在内的“梨树模式”——秋收后,把玉米秆“高留茬”,并将秸秆覆地还田,可以蓄水保墒;留下的秸秆腐烂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成效逐步彰显,曾经变薄、板结的黑土地重现油光。据测算,采用“梨树模式”的地块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平均增产8%到10%;2020年以来,梨树县已有超80%耕地应用保护性耕作。
近年来,“梨树模式”不断升级。“黑土地保护法去年施行以来,梨树县积极探索将秸秆和粪肥堆沤还田,构建种养循环体系。”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英男说,“保护黑土地的‘被子’,越盖越厚实了。”···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亿万中国人民正在绘就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