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始终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国家战略。在减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适应方面,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
从我省情况来看,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不利影响。1960年以来,吉林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中、西部地区升温尤为明显,特别是近10年来,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我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已逐步凸显。
面对复杂严峻的气候变化态势,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同时,扎实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为了推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吉林省精准落地,加快形成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新体系,开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新局面,助力生态强省、美丽吉林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省生态环境厅会同全省22个中省直部门单位,制定印发了《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面临形势、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和实施保障四部分内容,科学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及突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了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提升、气候敏感产业适应能力提升、重点生态安全地区气候韧性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城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能力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提升等“十大行动”,共38项重点任务。《方案》的印发实施,对于增强我省气候韧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一步,我厅将与中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一道,不断建立完善我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及时评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工作成效,总结阶段性工作进展;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深化数据共享和技术交流;持续推动全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主动落实和创新各项适应举措,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也欢迎广大媒体朋友进一步加大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向人民群众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知识,为行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气候变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变暖,二是极端天气增加。吉林省气象局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立了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主动作为,全面做好政府和部门决策咨询服务。强化部门行业之间、上下游左右岸的主动互动联动,全面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共建覆盖全省各乡镇的近1520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1部天气雷达、2个风云卫星地面接收、1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2个农业气象站、3个生态监测站和2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初步建立了布局科学的气候系统观测站网。开展高温、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工作,发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报告。
二是发展客观化气候预报预估技术。建立智能气候预测系统,开展智能网格气候预测业务,制作并发布延伸期分辨率10公里气温、降水等要素网格预测产品,为科学应对提供更长实效的气候预测依据,2022年汛期降水预测准确率汛期降水气候预测质量列全国第二。推广应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制作并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估产品。
三是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用。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需求,重点分析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生产影响;开展松辽流域水情遥感监测评估,发布《松辽流域气候监测报告》《松辽流域降水分析报告》等。建立以省级为主、向市县延伸的主要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报、评估业务体系,开展大气环境、水环境、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城市生态环境等监测分析评估;开展吉林省冰雪资源评估,完成《雪资源评估方法》《冰雪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规范》地方标准。
四是持续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印发《吉林省气象局提升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工作计划(2022-2025年)》,完成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等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17项;围绕“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编制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工程气象服务报告2项;为吉林化工学院新址建设、气象站迁址、机场建设等项目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下一步,省气象局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重要部署,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我省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是建立完善气象监测体系。提升气象卫星、雷达应用能力,实施气象雷达工程、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在监测盲区、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新建生态气象监测站点,对现有监测站点和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二是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构建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改进升级我省智能网格预报人工智能订正技术,提高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完善以预警为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等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继续推进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三是推进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面向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松辽流域、生态环境、城市安全、交通、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开展面向各类规划设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化工园区区域评估、城市热岛效应评估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四是提升气候敏感产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气象+”赋能增效行动。全面深化与农业、旅游、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合作。
刚刚《方案》中提出了在全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提升行动。包括建立完善气象监测体系、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估、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等3方面重点任务。
二是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包括强化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构建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5方面重点任务。
三是气候敏感产业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包括提高农业和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促进商贸流通业适应气候变化、提升气象及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等5方面重点任务。
四是重点生态安全地区气候韧性强化行动。包括提升东部森林生态区适应能力、提升中东部丘陵生态区气候适应性、提升中部平原生态区适应能力、提升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适应能力等4方面重点任务。
五是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包括提高交通系统气候变化韧性、提高能源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等3方面重点任务。
六是城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包括加强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强化城市生态网络服务功能、增强农村人居环境适应能力等5方面重点任务。
七是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包括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健康管理能力等3方面重点任务。
八是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包括完善灾害风险管理预案体系、加强灾害防治工程网络建设、增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等3方面重点任务。
九是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行动。包括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创建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创建气候适应型特色示范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试点等4方面重点任务。
十是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包括健全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及制度体系、创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等3方面重点任务。
杨晓辉
正如您所讲,极端天气增多是当前我省振兴突破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天职”。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省水利厅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将主要从“防洪”和“抗旱”两方面持续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努力防范“洪”的风险。聚焦洪涝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将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等措施,加快完善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防洪工程体系。“扩排”方面,加快建设东部两条大江治理、嫩江干流补充治理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拉林河等20条重要支流和温德河等202条中小河流治理,确保重点河段全部达到规划防洪标准;优先对近年来发生过洪涝灾害、迫切需要治理的中小河流、山洪沟开展整治,重点补齐乡镇、农村段等突出短板。“增蓄”方面,加快推进永吉四间水库等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常态化推进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对新增“三类坝”及时消除病险隐患,确保2025年前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努力争取洪水防控主动权。“控险”方面,将通过整合成果、更新改造和新建监测设施、完善调度系统和预警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等措施,实现重点防洪区域预测、预报、预警、预演“四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指挥决策能力。二是加快完善供水保障体系,努力化解“旱”的风险。聚焦全省水资源东多西少、耕地资源东少西多,及西部地区部分河湖湿地干涸萎缩等问题,着力破解“有地无水”困局,解决“水土不匹配”的矛盾。对此,我们在加快推进西部河湖连通、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松原灌区建设,及已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工程基础上,以构建“两纵四横”吉林全域水网为核心,系统谋划了中西部供水、西部河湖连通二期、引嫩入白扩建、大安灌区二期、扶余骏平灌区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总投资规模近1000亿元,计划今年开始陆续启动建设。通过一批引调水、河湖连通和灌区等水利保障工程持续建成达效,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匹配格局,完善干支渠输水网络,将切实为全省农业生产、水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发展等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就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赋予了林草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责任。我省是国家重点林业省份,全国有六大森工集团,其中有两个在吉林,分别是吉林森工集团和长白山森工集团,林草湿资源面积923.55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50%以上,是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在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下一步,在深入推进吉林省面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过程中,我省林草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立足高质量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为目标,主攻东部提质、中部增绿、西部修复,力争建成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巩固提升林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重点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突出实施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林草湿生态连通、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三北六期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增绿增汇,力争每年完成林草生态修复200万亩,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8%。二是突出抓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的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着力提高中幼林碳汇能力,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11.02亿立方米。三是扎实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程,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建设完善防护林体系,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积极抵御风沙天气。强化现有沙尘暴灾害监测点监测能力,适时开展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到2025年,完成防风固沙任务238.19万亩。四是开展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升草原生态功能与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2025年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2.3%。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湿地固碳释氧能力,使湿地充分发挥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等重要功能,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45.22%。五是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及沙区植被,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行为,减少毁林毁草毁湿和土地沙化造成的碳排放。
我们将持续厚植生态优势,充分发挥林草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为我省创造更好的适应气候生态条件,在全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贡献林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