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松花湖面,一架无人机低空掠过,水质光谱分析数据即时传回后方平台;
松花江畔,自动监测站敏锐捕捉水体溶解氧的微妙变化;城市街头,AI声纹识别系统精准定位噪声源;
覆盖冰雪的山林间,“双月协同”监测在短短20天内高效处理了218GB卫星与航空影像数据,精细解译出703个生态图斑……
这一幅幅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正是吉林省全力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的真实写照。
一支以数据丈量生态环境、用科技守护美丽山河的现代化监测队伍,正日益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征途上闪亮的吉林先锋。
“一张网”织就全域感知新体系
吉林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智慧中枢”,精心构建覆盖水、气、声、土壤、生态等全要素的感知网络,织密全域监测“一张网”。
大气监测,实现“双网并行”。34个国控站与92个省控站共126个站点实现县区全覆盖,全年审核空气质量数据约724万个。长春超级站及吉林、四平、辽源等地的组分站,可在线实时监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及颗粒物组分,为精准溯源提供有力支撑。
水质监测,布下“天罗地网”。111个地表水国控断面、103个省控断面,自动监测覆盖率达75.2%,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年审核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手工及自动监测数据超660万个。
土壤与地下水,筑牢基础安全网。累计完成730个基础点+66个背景点监测,地下水国考点位57个,形成基础点监管现状、背景点锚定本底的科学评估体系;地下水监测网络纳入国家考核框架,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关键锚点。
声环境监测,智能升级。以137个智能站点构建全域化、立体化噪声监测体系,日均处理分钟级数据超19万个,2025年上半年全省功能区声环境夜间达标率达87.8%,高于国家考核目标。
生态遥感,天地协同。在长白山,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巡航、地面红外相机与森林样地监测协同联动,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精准聚焦高山苔原带水土流失、珍稀物种动态,生态风险预警由“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警”。
“一盘棋”激活三级联动新动能
监测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级力量的协同联动。针对基层监测能力短板,吉林下好全省“一盘棋”,创新省、市、县三级协同机制。
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强化统领,对11个驻市(州)中心开展飞行检查与盲样考核,抓实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监督,全年开展内部考核127项(次)、外部能力考核3轮,为30家监测机构考核合格的254名监测技术人员颁发上岗证,累计考核2494项(次)。
长春、吉林、四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试点持证上岗“小切口”改革,优化持证上岗流程,理论实操紧密衔接,单次考核周期大幅压缩至两天。松原中心两年扩项60项,监测能力倍增;延边中心创新融合声纹采集与水生生物监测,筑牢边境生态安全;梅河口中心新设备填补水质有机物监测空白;吉林中心持续四十年守护松花湖,积累109属浮游植物、60属底栖动物本底数据库,成为美丽河湖的“生态档案员”。
“一条链”贯通数据应用新路径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打通从采集到治理的全链条,才能让监测成果真正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吉林省着力打通“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决策—应用”全链条,让监测数据的生命力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
驱动预警预报“最强大脑”。吉林省构建“全年无休、24小时在线”的空气质量预报体系,72小时预报准确率超90%,全年发布预报1314期。通过官网和“吉林空气质量”App,每日推送“7天预报+健康指南”,让公众“抬头见蓝天,低头知冷暖”。水质预警机制同步建立,每日推送预警信息,为快速响应提供支撑。
校准精准治污“导航仪”。地表水监测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水质自动站数据,为超标断面分析研判与闭环整改提供支撑。污染源监测“双拳出击”——执法监测覆盖重点企业,强化自行监测数据审核,全年审核执法监测数据超1.3万个,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手工数据40余万个;白城积极参与国家级噪声声纹数据库建设,为智慧治噪奠定科学基础。
搭载生态评估“解码器”。长白山中心利用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地形参数等多类数据集,应用先进模型分析生境质量、开展风险评估,服务于生态质量指数(EQI)评价,让卫星成为生态保护的“天眼”,让模型成为生态评价的“解码器”。
“一支铁军”锤炼技术硬实力
成就背后,是吉林生态环保铁军的硬核担当。高温下,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3名监测人员两天内辗转多地,精准采集水源地、污水处理厂样品200余个,汗水浸湿工装却意志不移。冰雪中,面对“双月协同”监测时间紧、设备缺、协调难(仅有两名专职遥感人员)的状况,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创新采用“分布式协作”模式,最终精准锁定38条线索,涉及生态破坏面积达20.88公顷。
他们积极锻造“硬实力”,依托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批“第六批吉林省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契机,推行“导师制”(每名正高级工程师带培3名技术骨干),分层培育两名国家级一流专家、两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两名省拔尖创新人才、一名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10名省级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专家和15名高层次人才。
松花湖监测船迭代升级、长白山引入激光雷达、梅河口新增40余台高精设备……技术攻坚的每一步,皆是这支铁军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的坚实印记。
从“人防”跃向“技防”,由“单点”迈向“协同”,吉林正以现代化监测网络为画笔,以数据深度价值化为颜料,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吉林答卷。松花湖的波光映照着无人机的航迹,长白山的林海聆听着智慧平台的预警,一幅依靠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在充满活力的吉林大地壮阔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