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本站

首页 > 解读回应 > 热点回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热点回应
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回应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吉林省建设国家级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
2024-06-21 10:21:48   来源:

6月20日上午,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吉林省建设国家级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齐斌介绍吉林省国家级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有关情况。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显威、延边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冷冰原现场回答记者提问。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潘瑜主持发布会。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中国网、吉林日报、城市晚报等11家新闻媒体参加。

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张齐斌: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气候变化是当今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通报,当前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1.1摄氏度。气候异常给广大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不断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选择。

我国始终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国家战略,面对复杂严峻的气候变化态势,吉林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稳妥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2023年,经省政府同意,省生态环境厅会同22个相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与城市气候效应叠加,使城市遭受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更为严重。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都将“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控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国家级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

我省高度重视,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指导省内相关城市科学制定完善试点建设方案,结合不同城市区位分布、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地方实际情况,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为目标,以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创新和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申报国家试点。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明确我省长春市、延边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标志着我省在深化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工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统筹推动试点城市先行先试,以长春市、延边州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为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评估试点成效,总结阶段性工作进展,建立健全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全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为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提供有利保障。也欢迎广大媒体朋友进一步加大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光明日报》记者:

长春市成功入选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请问长春市在试点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显威: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长春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实基础要素建设。全市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5分钟以上,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共290支,救援人员29600余人,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体系。

二是以绿色低碳产业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实施一汽新能源、奥迪新能源、一汽弗迪动力电池等一批绿色低碳制造示范项目,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迈出新步伐。

三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编制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景区等6个领域《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指南》,印发《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奥迪PPE零碳园区、启明信息近零碳产业园、中鼎新能源近零碳工厂等16个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四是整合吉大、东北师大、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双碳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组建成立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下设气候适应、碳核算、碳金融等17个学部,聚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技术、服务,打造集政府碳智库、企业碳伙伴、社会碳管家功能于一体的科研、教育、培训、咨询平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是协同推进节能降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由0.89吨/万元,下降至0.75吨/万元,降幅达15.73%。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和湿地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中国新闻社 记者:

为科学推进国家深化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不断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延边州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助力美丽吉林建设?

冷冰原:延边州将重点开展以下五项举措来科学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一是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推广先进气候变化评估技术,加强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面向农业和粮食安全、森林、草原、湿地、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二是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紧盯农业面对极端气候灾害薄弱环节,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合理利用开发的森林生态资源,推进保护河流水系、生物迁徙通道等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延边州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打造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特色避暑旅游业、冰雪旅游业等气候适应性旅游业。

三是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应用好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服务能力。针对全州灾害性天气的实际特点,制定并发布强降水、雷电、干旱、大风、雾霾、冰冻灾害、城市内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应急管理方案,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快州、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

四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加固已有能源基础设施,提高新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强化发电设施、输配电网络、燃气燃油管线等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防护和抗灾能力。围绕绿色交通发展,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极端气候的抵御能力。针对东北虎豹栖息地森林保育区、松花江上游森林保护修复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保育区等不同区域,有的放矢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五是加强人群健康适应能力。积极开展环境与健康评估,重点关注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加强卫生防疫和应急体系建设,提升人体健康保障能力。开展适应气候宣传普及,倡导健康、环保、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城市晚报》记者:

气候变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请问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面临怎样的形势,下一步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张齐斌: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黄金玉米带”、“冰雪黄金维度带”,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洪涝、霜冻、阶段性干旱等气候灾害多发频发,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大。

1960年以来,吉林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速率达0.3℃/10年。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变化仍在持续,我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将更加突出。

气候变化对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受到威胁;水旱灾害、霜冻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致灾危险性增大;西部风沙干旱,中部易涝,东部水土流失,自然带分布缓慢北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压力;气候变化使城乡基础设施运行环境恶化,交通线网、电力网络、能源管网等运营管理挑战增多;气候变化易产生更为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增大城乡居民健康风险;极端气候变化对我省的旅游业、商贸流通业、能源行业等也带来不利影响。

在城市层面,为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和城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在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方面,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等影响,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及应对气候灾害影响能力,保障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方案》主要包括推进气候适应型机场、铁路、公路建设,提升交通系统气候变化韧性;增强电力系统、油气输送通道等能源设施气候适应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讯网络应急能力等。

在城乡适应能力提升方面,主要采取加强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编制城市气候风险地图,降低城市建筑、交通、供排水、能源、信息、环境等重要生命线系统的暴露度,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防灾减灾场所,合理配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轨道、城市快速路等交通设施在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通行保障能力,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推进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市政管网改造,开展城市江河、湖泊、湿地、岸线等治理和修复,高标准推进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优化设置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和外排出路,增强雨洪径流调控能力,系统化推进城市内涝治理等方面措施。

《中国吉林网》记者:

作为我省的“边疆明珠”,延边州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有哪些优势?为深入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延边州即将开展哪些工作?

冷冰原:延边州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具备以下三点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延边州坐落于长白山北麓,长白山保存着亚欧大陆北半部十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江源头。我州是北方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拥有较广的碳汇区,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调节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边疆民族特色赋能。延边州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依托资源要素发展的初级阶段,而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可极大地赋能我州发掘气候资源潜力,发展气温敏感型旅游观光、科普、度假新业态,在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是独特区位优势加持。延边州地处东北亚重要的核心位置,位于中朝俄边境并濒临日本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禀赋。将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延边州将加深同俄、朝等东北亚国家的紧密联系,推进各领域全方面的合作。

综上所述优势,延边州结合实际,聚焦治理体系、风险评估、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等重要路径,确定在如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确保我州试点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一是构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对创建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设立管理机构;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和常态化联动协商机制,明确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完善气候适应政策标准体系,充分保障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推进。

二是编制中长期规划落细重点任务。组织编制印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适应气候变化规划(2025年-2035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延边州面临的气候风险,梳理适应气候变化已有的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目标、中长期行动计划和近期重点任务,科学谋划重点工程,有序引导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近远期建设。

三是强化落地实施政策与考核机制。围绕近期重点任务,建立项目清单,并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到责任单位,由负责部门推进项目实施。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分年度对实施计划进行评估考核,及时检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效,并通过及时反馈优化试点实施方案。

《中国环境报》记者:

长春市在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下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黄显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安全、韧性、宜居、美丽长春为总目标。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知识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应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城市自然系统生态功能、应对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格局。

下一步,长春市将采取6个方面的措施,切实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任务目标明确、部门按责分工的长效机制。成立部门联合专班,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合力。

二是以指标为杠杆,打造气候适应型城市。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相关指标纳入长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三是突出重点任务,打造全新治理体系。重点实施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10大工程。

四是加大财政资源引导,扩宽发展渠道。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五是加快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突发反应能力。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把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六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合作交流。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以专家为主导的开放式科研体系。

落实好以上工作举措,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一定能成为长春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环境标配。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ICP备2022007971号-1本站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地址: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路813号邮编:130033Email:sthjt@jl.gov.cn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2200000010吉公网安备22010702000115号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