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宏伟目标,要求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我省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城代乡、以工促农,农村水生态将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修复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将随着发展绿色农业得到有效控制,农村水环境质量将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得到有效提升,为做好“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遇;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提出着力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稳固的生态安全体系、更加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对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
然而,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生态强省建设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为全省人民提供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是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省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粮食安全仍需全面保障,工业、生活、农业等领域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加。同时,国家扩大了水环境考核领域,增加了4项亲民指标,考核断面由“十三五”时期的48个增加到111个,新增断面中仍有8个劣Ⅴ类水体,如何确保在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压力下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是“十四五”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考验。水环境质量总体还不够稳定,部分干流和支流水质处于水质目标的临界值,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反弹,已经整治完成的部分黑臭水体仍存在返黑返臭现象,如何确保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是“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课题。
从我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看,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老城区管网空白区仍然存在,城镇管网质量不高,污水收集能力不足,雨污分流不彻底,雨季溢流现象多发。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线工程覆盖率低,存在管网覆盖空白区。水资源短缺仍是最大制约。全省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2/5。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占有量为27.7%,承载了全省73.2%的人口、78.5%的 GDP和79.7%的耕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全省化肥施用量平均35公斤/亩,高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灌区农田退水大多未经有效治理,增加了面源污染负荷,沿河分散养殖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成为影响流域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态完整性退化较重。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引起了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水源涵养功能严重受损;部分已建水库、水电站,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多种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河道疏浚、水下挖沙采石等涉水活动使水生生物生境遭到破坏,鱼类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良好,但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必须抢抓机遇、补齐短板,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