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省国考断面首次实现劣Ⅴ类清零。”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近日在《2022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五年来吉林省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公报》显示,吉林省水环境质量再提升,优良水体比例达81.8%,“十四五”以来首次突破80%,高于国家年度考核目标6.6个百分点。除受自然本底值影响的白城市莫莫格和向海水库(一)断面外,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除。
五年来,吉林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两河一湖”为重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全方位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转变。
“2018年,省生态环境厅依据全省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找准症结、主动作为,提出‘保目标、抓问题、强措施、求实效’十二字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法。利用五年时间,强起来、硬起来、实起来,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张旗威表示。
保目标,强化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精细活”,吉林省高位统筹、强力推进,把解决“点”上的问题上升为完善“面”上的制度。围绕水环境质量目标,出台《吉林省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弥补劣Ⅴ类水体治理领域不足;颁布《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联合行动方案》《吉林省辽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18—2035年)》,形成科学系统的辽河治理体系;执行《吉林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实施办法》,制定流域上下游断面水质“超标赔偿”“达标补偿”机制。
2018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召开工作推进会百余次,并定期赴各地掌握水污染防治现状,推进解决环境问题。
突出强化“三个紧盯”,即紧盯断面水质改善、紧盯项目建设进度、紧盯重点问题整改;制定出台“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严格实行“第一时间掌握水质情况、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采取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处罚问责”;确定目标、任务、措施、时限、责任“5个清单”;严格落实“五化”闭环工作法,切实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总体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022年,吉林省采取会商、通报、督办、预警等各类措施20次,加密监测样本456个,研判分析数据1828组,有效压实各方责任。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62.5%,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8.7%。经过五年治理,到2022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81.8%,国考断面首次实现劣Ⅴ类清零。
抓问题,精准查清病灶深挖病根
在长春市西部污水处理厂,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正在针对厂前溢流问题开展实地检查。这是长春市生态环境局每月开展的“关爱新凯河”大巡查、大整治行动,旨在帮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长春市新凯河河道全长113.7公里,发源自伊通县,流经长春市汇入伊通河。新凯河国控断面自2015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水质持续为劣Ⅴ类。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分析这一断面氨氮浓度超标问题,推动长春市建立新凯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倒查工作机制,将这一流域治理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从新凯河断面点源和面源污染两大方面,持续开展‘查、测、溯、治、督’,专班推进、专项督导,攻克问题246个。”长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实施治污工程44个,投资总额31.7亿元,14家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超低排放,清理垃圾、畜禽粪便454万立方米。
2022年,新凯河断面历史上首次消除劣Ⅴ类,水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我们紧盯不达标水体和水质波动较大水体,严格落实‘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统筹推进劣Ⅴ类水体消除工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肖尊东说。
像新凯河这样开展流域治理的例子在吉林省还有很多。目前,吉林省按照协同治理和分区施策的原则,形成了“东部保好水强涵养、中部消劣水提质量、西部增水量促修复”的水生态空间管控格局。
强措施,坚持系统治理靶向施策
漫步在查干湖畔,所到之处,绿树成荫,碧道延伸,令人心旷神怡。
“看到水质一点点变好,我们心里很高兴。”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张树杰说。2018年以来,松原市投资3.88亿元实施污水管网、湿地保护与恢复等8个查干湖水质提升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恢复湿地1045公顷、建设生态护岸24公里、生态护坡13万平方米、修建石笼防浪坎8.14万立方米,并完成相关附属设施建设。
为了呵护碧水长流,松原市连续三年通过哈达山水库调控生态补水共计6亿立方米循环转换查干湖水体。截至2022年底,查干湖整库区平均水质全年稳定在Ⅳ类。
据悉,吉林省按照“流域统筹、区域落实”的思路,逐步建立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断面汇水范围—行政区域5个层级、覆盖全省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强化地方政府水生态环境责任。
同时,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压茬开展“春季清河”“夏季攻势”“秋冬会战”系列专项行动,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此外,吉林省推动省内上下游、左右岸县市签订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原则,实行资金补偿和奖励机制,使各市县自觉融入到“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格局中来。
以2022年为例,全省42个市(县、区)共实现上下游互相补偿1807万元,落实流域奖励资金1.1亿元,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作共治的水生态治理模式已经形成。
求实效,绘就水清河畅美丽画卷
“以前这里是臭水沟,如今变成了西湖湿地公园,生态好了,越来越多的鸟才能飞回来。”65岁的四平市民王世海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这片西湖湿地公园采用“四平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治水模式。四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尾水流经西湖表流湿地,进行再净化,最后进入东辽河的支流条子河,补充河流生态用水。”
东辽河的治理不仅关系吉林省辽源、四平等地的发展,更关系到东辽河下游地区辽宁省的水质安全。2018年四平市国控断面全为劣Ⅴ类水体,到2022年全域消除劣Ⅴ类、Ⅴ类水体,10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0%。
长春市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沿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有机融合,围绕“健康、文化、休闲”三大主题,做好“水、景、业”的有机融合。
目前,伊通河全流域新建道路17条,新增景观节点及健身场所100余处,新增绿地1350公顷。占地310公顷的南溪湿地公园,生态得到了恢复,吸引了东方白鹳、绿鹭、红嘴鸥等20余种鸟类游禽。
下一步,吉林省将继续做好“三水统筹”,强化流域水环境质量管控。“加强部门联动,加快推动规划项目落地见效,推进源头区涵养林、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提升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努力打造吉林大地‘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动画面。”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天华说。